“果痴”代连安 ——记眉山市果有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技负责人代连安

2025-08-19 12:53:22 柚子苗

  早就听说彭山有一位叫果痴的水果专家,他种出的水果与众不同,不管是外观还是口感都要比其它果园的水果更胜一筹,他所在农场的柑橘还未完全成熟往往就会被经销商预订一空。

  仲夏时节,绿肥红瘦,草木葱茏。我带着对果痴的好奇,驱车来到位于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石家村,也就是这位果痴所在的眉山市果有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彭山区尚瑞家庭农场),一探究竟。

  从眉山市农业观光大道进入农场,我停好车,直奔果园,果园面积450多亩,以种植柑橘类水果为主,有25000多株。目前种植有川津一号、爱媛38号和甘平三个品种,其中川津一号属早熟新品种,其它两种属于中晚熟品种。进入果园,一排排柑橘果树枝繁叶茂,每株主干有拳头大小粗,树丛高宽3米左右,树间距3.5米左右,仔细端详,树梢上挂满了指头大小翠绿色的果实。树下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黑色和黄色的两组PVC管道,这是果园的水肥滴灌和喷药系统,果园一角,竖立安装着一套多功能太阳能气象环境检验测试仪,能实时监测温度、风力、雨量、湿度、地温、病虫害疫情监控等指标。

  这时,传来一阵轰鸣,从农场远处天空飘来一架巨大的有四个螺旋桨的无人机,稳稳降落在场地上,走近一看,这台大疆无人机直径有3米多长,足以搭载上百斤货物。原来,他们正在用它给果树喷洒药物,用以防治蚜虫、红蜘蛛和褐斑病等病虫害。一个身穿蓝色体恤的人拉着一条水管走到无人机旁,给无人机搭载的塑料桶添加药水,他就是我要采访的对象,被戏称为果痴的柑橘专家——代连安。

  见了我们,他主动上前握手,这是一双粗壮而有力的大手。代连安今年正好花甲之年,高高的个子匀称而结实,长期接受太阳暴晒,使他的肤色看起来黝黑发亮,头发虽有些花白,但他双眼精神烁烁,没有半点年迈迹象。

  1965年,他出生于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林埂村,中学毕业后,本想出门打拼一番,但都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机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全国,1985年,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他果断与生产队签订了15年承包合同,承包下了公社12亩850多株温州蜜橘的柑橘园,他又把自家的6亩土地全部种上了9号脐橙,成为当时村里第一个大胆种果树的农户。

  抱着一腔热血,他开始凭感觉给果树除草、修枝、施肥、浇水、疏果等,一年下来,蜜橘看似茂盛,开花后挂果也不少,但快到成熟时,大量果实开始掉落,他却不知什么原因。承包第一年就这样打了水漂,而且自己的积蓄也所剩无几,他开始心慌了。

  他意识到光有热情还不够,还需要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于是第二年,他赶快到眉山县(当时还没有成立市)农业局的一个果技园拜师学艺,向果技员彭锡泉(音)虚心求教,一边学一边实践,嫁接、塑形、除害、施肥、疏果等知识,无肥不长树,无光不结果当年产量看花期,来年产量看夏季。等经验的获得,对于他这个如饥似渴的新入行的果农来说,恰似久旱逢甘露,自然学习特别认真,不但上课仔细听老师讲课,还认真做好记录,遇上问题马上向老师请教。从此,老师也成了他果技路上的坚强后盾。

  按照科学方法管理果树,他承包的果园和自己地里的果树产量都开始逐年提升,1988年,每亩产蜜桔1700多斤;1989年每亩产达3000多斤,总收成达几万斤,在当时农村还是口袋没钱,肚子没油,土地缺肥的时代,肥料还要凭供应的情况下,这个产量已相当喜人。而且这一年由于打开了市场销路,他还从其他果农那里收购了几万斤水果进行销售,一跃成为村里较早的万元户。

  有了好的收成,也加深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紧迫感,他更痴迷于果树栽培技术,从书店买来柑橘种植技术书籍认真学习,只要听说那里有果技培训或活动,他都千方百计参加,有时一年要跑几个地方参加学习培训。

  2015年果有源企业成立后,代连安进入公司,成为公司果技负责人。公司给他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培训考察机会,先后到丹棱、绵阳、云南、贵州、山西等地学习考察,2019年,他还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农业专家考察团,先后到江西省的7个县开展学习考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柑橘栽培管理技术知识,也让他的果技更加炉火纯青。

  进入果有源公司后,代连安亲自负责农场的规划设计、选种、栽培、日常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工作,他学以致用,很快就成为农场的技术核心。他常年以农场为家,与果树为伴,长年忙碌在果园。像老中医一样,通过细心观察,他逐步摸清了每个柑橘品种的习性,能够及时感知果树细微变化,通过提前预判也许会出现的不利天气气候情况,从而提前进行防范。当遇到一些特殊天气,如雷雨、大风、干旱等异常天气情况时,他都会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检查果树情况,并及时拿出最优解决方案。

  如2019年的一场特大风暴,将上一年刚嫁接的明日见新枝全部刮到或刮断,风暴还未完全停息,代连安就已来到果园地里,仔细查看受灾受损情况,很快提出解决方案。大风后的第二天,他就安排人手将断掉的树枝用绳子悬吊直立起来,再将断裂处复原后,用胶带绑扎固定好,很快这些断裂的树枝大部分都存活了起来。结果,这场风暴不但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当年还收获了10多万斤明日见,而这一年明日见批发价高达6元一斤,一举收回了公司这两年的投入成本。相比之下,附近一些果园却因这场风暴损失惨重。这次突发事件让公司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也让其它果园同行大为惊讶和赞叹。

  他说,柑橘种植每年都可能遇到一些新问题,所以不能墨守成规,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次风暴以后,他开始总结经验,在2023年农场改换新品种川津一号时,他提出新的嫁接方案:采用腹接、截接相结合的技术,平均每棵树嫁接25-26个芽头(比以往增加一倍),这样一来,有利于树冠迅速扩大,提高了因不可预见的不正常的情况和每年大风来临时的芽头存活率。果然,第二年风暴来袭时,即使有个别新枝被刮断,但损失降到了最低。

  他指着眼前这片果树说,就是这批川津一号,是2023年才嫁接的,按理说去年(2024年)是没有产量的。2023年开春嫁接以后,我在当年8月中旬果树放梢(修剪嫩芽)时,通过45天观察,进行放梢疏枝,看哪些枝条能够老熟,不能老熟的就将其全部去掉,只保留老熟的枝条,因为只有老熟枝条来年才会开花。然后用复合肥磷酸二氢钾调控,促进果树花芽分化、增加开花数、花苞硕壮、壮花保果、提高坐果的效果,结果去年开春后,新嫁接的果树开花结果情况出奇的好,加之是新品上市,去年川津一号产量达30多万斤,营收达100多万元。

  据介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普遍对土地绿色环保重视不够,施肥、除草等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土地污染。他说,只有通过政府及社会各界长期不断的努力,这一问题才能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在农场管理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绿色环保理念加以实践应用。一是在他的坚持下,农场每年只进行一次除草,而且使用的是有机物除草剂——草甘磷,这是一种杀草谱广、对环境无污染除草剂。二是大量使用有机肥,如油枯、动物粪便混合秸秆、酵素肥。三是在果园里放养一些鸡、鸭,既消灭了果园里的蜘蛛、蜗牛、甲虫等虫害,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同时其排泄物就是天然有机肥。四是坚决不使用高毒农药和违禁农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化合农药,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农药残留,力争达到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一天,他回家后,妻子说她感觉感冒发烧了,叫他晚饭后去附近药店买点药。吃完饭出门后,他在路上遇到一果园的同行,两人谈起了今年出现的高温天气对柑橘花期及挂果的影响问题,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结果,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等两人分手后,他才发现附近药店已经关门。他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被老婆臭骂一顿:你这果痴,脑袋里只有果树,那里还有我哟

  一是要通,就是要懂得果树的生长规律和习性,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比如花期管理,以前花期一般的情况下要7到12天,而今年受高热气温影响,仅3天花就快谢完了,这一突发情况让人始料未及,他及时通过修剪和施叶面肥等方法,尽快将果树体质提强,修剪掉过密和长势太差的枝条,以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施叶面肥则是使其通过叶面快速介入,以延长花期。因为根部吸收营养需7天时间,而叶面吸收营养只需四个小时。如果这些道理不通,那么就可能延误时机而没有办法挽回损失。

  二是要会诊,也就是给果树实时把脉,随时观察果树的变化,然后对症下药。有一年,在快挂果时,他给果树根部施了鸡肥,本以为这种很好的有机肥一定能促进果树生长。结果别人的果子开始一天天长大了,他的果树却开始掉叶,挂的果也开始变蔫,原来,施的鸡肥没有经过发酵,鸡肥在土里发酵过程中开始升温,自然就把果树烧坏了。诊断出了病因,他马上采取补救措施,立即抽水进行灌洗,再用高浓度的赤霉酸通过喷洒叶面方式,才将果子保住了。

  三是要变。不同的果树品种都有它各自的特点。一种原因是品种选择上要紧跟新品种。比如前几年公司从美国引进的品种莎斯塔金和金块,那两年正好是暖冬,产量丰收,收成达100万吨,而且市场行情报价也好,净利润达200多万元。但紧接着连续两年的冬季严寒,使产量锐减,因为这种晚熟品种必须要过冬,要到每年的4月才能成熟,而该品种却经不起霜冻,所以后来连续两年过冬时树上的挂果都被冻坏了。加之市场对这一品种也逐渐不太认可。于是,他马上向公司汇报,建议及时改种川津一号,因为川津一号的成熟期在每年10月份,属早熟品种,不需套袋和覆膜,也很适应盆地的天气特征情况,所以如今就保留了川津一号、爱媛38号、甘平这三个品种。另一方面是要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改变管理方法。比如,柑橘生长过程中有两次生理落果,第一次落果通常在4月中旬到5月5号以前,第二次落果一般在5月20号左右,第一次落果是果和果把一起掉,而第二次落果是只掉果不掉把。以前两次落果时间都比较准时,而这些年由于气候温差变化慢慢的变大,两次落果时间都在提前,管理和介入的时间就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大自然在变,所以管理的时间和方法也得变。

  种果树需要边学边种边摸索。照本宣科是不能管理好果树的。僵死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线;此话一出,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这哪里是在谈果树管理,分明是在谈一种哲学思维!难怪有人说,科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

  结束一天采访,我坐在书桌前整理采访资料,回想农场的所见所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回城路上,彭山区果业商会会长赵德华对我说:在代连安身上,你能看到一种他对柑橘种植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一种忘我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啊,正是有了像代连安这样的痴人,才有了今天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蓬勃的发展,才有了今天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痴人。

  我看向窗外,金色的太阳挂在天边,太阳的光芒映照着天上的朵朵彩云,晚霞的余晖把整个大地镀上一片金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正在忙碌地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他们是中华大地上传奇故事的见证,这也是中华大地伟大历史的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