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超长待机”!小小柑橘科技成就“美味奇迹”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宜昌,位于农业农村部规划的“长江上中游柑橘带”和“鄂西—湘西柑橘带”核心优势区交汇处,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宜昌蜜桔)。从生产体系现代化到经营体系现代化,再到产业体系现代化,有着212万亩柑橘种植培养面积的宜昌,一场如何推进柑橘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进行。柑橘枝头,一颗颗“金果果”也正悄然发生着“橙”甸甸的裂变……
春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宜昌蜜桔特色优势区,蹲点调研,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奥秘,敬请关注。
阳春三月,有着212万亩柑橘种植培养面积的宜昌,一场“甜蜜接力”正火热进行。
争“鲜”春节档的清江椪柑、纽荷尔脐橙余热未了,“春天里的第一抹艳红”红橙家族迅速占据应季水果C位,“橙中贵族”伦晚开园准备就绪……漫山遍野的橘树,仿佛蓄势待发的军队,为人们开启一波又一波味觉盛宴。
“我们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多熟期品种,集成运用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柑橘口感更鲜甜、更多汁,且鲜果应市期从每年9月持续到次年8月,使宜昌成为全国唯一实现鲜果周年供应、错峰销售的柑橘产地。”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新平说。
这个丰收季,秭归县郭家坝镇王家岭村果农王红林尝到品种改良甜头:试种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团队选育的脐橙新品种——宗橙,下树价每公斤7元,在电子商务平台一件10斤装售价188元。宗橙为伦晚脐橙再次芽变的新品种,口感鲜嫩多汁,果皮色泽如巧克力,伴有淡淡清香。王红林感慨:“是品改带我们化危为机。”
柑橘是我国第一大水果。近年来,随着各产区柑橘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提升,鲜果集中上市,竞争异常激烈。以脐橙为例,赣南产区具有地势平坦、交通发达等优越条件,更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相比之下,位于山区的秭归脐橙种植难度更大,处于劣势。
2000年起,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尝试发展晚熟柑橘,但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不充分、适宜栽植地区不明晰、生产的全部过程不标准等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果茶办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通过反复试验、调研,为柑橘 “划片”种植。
根据专业的人建议,脐橙产区秭归在海拔500-600米产区种植九月红等早熟品种,在海拔350米至500米种植纽荷尔等中熟品种,海拔350米下布局伦晚脐橙、红肉脐橙、夏橙等晚熟柑橘生产带,形成一年四季有鲜橙的优势局面,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夷陵、宜都等温州蜜柑产区以及当阳、长阳等椪柑产区,合理配置品种熟期的同时,适当引进爱媛果冻橙、金秋砂糖桔、鸡尾葡萄柚等杂柑新品种,丰富市场供应。目前,整个宜昌柑橘产区,特早熟、早熟以及晚熟柑橘品种占比过半。
为进一步发挥晚熟品种优势,专家团队还研发出增强晚熟柑橘果实留树保鲜和安全越冬技术,首次将多胺类物质用于调控柑橘果实留树保鲜,将晚熟柑橘延长到春天销售,主攻3月至5月国内柑橘市场空档期。仅这一项技术,果民增收30%以上。考虑到农户接受度,加快推广柑橘高接换种、老果园三度改造等新技术,成本低、见效快,能轻松实现“一年高接、两年恢复、三年丰产”的目标。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按照引进一批、储备一批、选育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仅秭归县已储备柑橘新品种超百种。以优质、少核或无核、抗性强及特异性为主要育种目标,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单位,已选育出甜橙、乳橘、椪柑、柚等不一样柑橘新品种,逐步优化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一条条宽敞的作业道,可供耕整机、除草机自由出入;轻轻按动按钮,橘园里所有微喷灌管便开始360度旋转,无死角喷水、施肥、打药。3月2日,记者来到夷陵区鸦鹊岭镇云台村标准化果园示范基地,顿感清爽。
果子好不好,建园第一步。传统的柑橘种植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不明显,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宜昌市大力实施标准果园创建,突出改路、改水、改密、改肥,实施公路硬化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机械普及到园、综合防治到园等“五到园”工程,制订发布多个行业标准和区域标准,率先在国内示范推广柑橘交替结果生产技术、肥水一体化、高品质栽培等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辐射带动全市建成100万亩标准化果园,精品果园亩产达到6000斤,优质果率达到85%以上,较普通果园增收60%。
“柑橘也不是一直都这么甜。”枝江市桔缘合作社理事长周代年坦言。在其3000亩橘园,覆膜控水增糖、密植郁闭果园改造等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运用成熟。周代年介绍,在柑橘果实生长后期进行地面覆膜,达到控制土壤水分适度干旱、促进糖分积累之效。橘园密改稀、大冠改小冠、郁闭改通透,“我们种的金秋砂糖桔平均糖度17以上,去年下树价每斤5元,是普通柑橘的五倍。”
丰收时节,王红林和乡亲们每天坐着“小火车”采收、转运脐橙。这种无人驾驶的果园电动单轨运输车,不仅减少人工背果上下山的安全风险隐患、劳动强度,还提高转运效率、降低转运成本。在中央农机补贴和县政府叠加补贴的双重利好下,全县安装1100条田间单轨运输车。
地上解决了“运输关”,果农又把目光移到空中。伴随着一阵轰鸣,停歇在云台村不远处草坪上的一台无人机,稳稳当当地飞到天空,开始撒药。
柑橘害虫种类多、危害重。各地整合项目资金,示范推广生物农药,开展大实蝇诱杀技术,加快建设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目前,宜昌已有61.58万亩果园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过去,柑橘种植效益低,农户管理粗放,在柑橘还没有完全成熟,甜度、色泽、口感都达不到理想标准的时候,就早早采摘下来,卖到消费的人手中。如今,新品种、新技术加持下,宜昌柑橘产业提质增效明显,果农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只要果品好,企业、合作社愿意拿出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宜昌市柑橘协会会长王恩珍和记者说,在优质优价鼓励下,橘农把柑橘“捧在手心”,精心呵护。
采果前,提前20天对橘树做好采前保护、减少初浸染病原,然后便是静心等待,完熟采收。3月初,秭归县果茶发展中心对伦晚脐橙果实着色程度及内部品质情况做了田间调查和检测,向广大果农发出倡议:遵循果实生长规律,结合当前气温情况,适时分批、精细采摘,分级上市。多位果农纷纷响应:“砸秭归饭碗的事,坚决不干!”
采果中,“暴力采摘”、抛丢现象一度非常普遍,极度影响果品商品性。对此,宜昌市出台技术规范,推广“一果两剪”等精细采摘方法,提醒农户选择晴天采果,按照“自下而上、从外到内”的顺序采果,保证果蒂平整新鲜。采果筐都用布料垫层,口边用布条缝合,塑料周转箱打磨平整、光滑,防止鲜果转运过程二次撞伤。
采果后,针对受柠檬酸调节的水分转运和再分配是引起柑橘采后品质变化的关键原因,宜昌市开发了绿色保鲜剂和实用保鲜技术,研制出适合宽皮柑橘的果蜡配方,果实货架期延长15到20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应用。同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镇、村组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兴建“田头冰箱”,并配套先分级后贮藏和智能控制的管理技术,采用生物炭吸附处理,为柑橘锁鲜增值。全市柑橘储藏库库容达28.52万立方米,年储藏能力达30万吨以上。
据省果茶办主任鲍江峰介绍,围绕柑橘新品种选育、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采后处理和加工等方向,我省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柑橘产业的科学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