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三问:一颗柑橘转型的“苦酸甜”
游客正在柯城区石梁镇城西村橘园里采摘柑橘。本报记者 方 敏摄制图:张芳曼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必然要求。当前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地板”升高,化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浙江衢州的传统柑橘产业立足市场转型,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品质,增加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其做法值得借鉴。
“橘奴千树,筐篚满家,市橘之舟,鳞次河下。”这是徐霞客笔下的衢州柑橘。作为中国椪柑之乡,衢橘历史闻名。去年衢州市柑橘总产量达到39.4万吨,然而面对丰收,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衢州市柯城区金坂村,橘农徐金美无奈地将满车的柑橘倒掉:“一块钱一斤还没人要,不如都倒了。”
然而,就在离金坂村不远的莫家村,橘农叶华昌正在大棚内悠闲地修剪柑橘枝叶:“我家的3万斤椪柑,春节前就销完了,每公斤最低卖到10元!”
同样是衢橘,为何境况截然不同?“愿意转型的,就赚;不愿转型的,就亏。”柯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方培林道出原因,“市场从来都是公平的。这几年衢州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在三产融合发展的路上充满了苦乐酸甜。”
“3个橘子一块钱,卖掉橘子好过年。”叶华昌是当地最早的一批柑橘贩销户,他感叹,上世纪80年代,柑橘3元一斤,比猪肉还贵!最辉煌时,柑橘收入占了村民收入的七成多。
市场火了最易跟风。一时间,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开始种橘,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使得衢橘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风险悄然集聚。
2008年,衢州柑橘大丰收,收购价却一路跳水。随后几年,一斤柑橘几毛钱的情况慢慢的变多,不少橘农无奈撂下橘园,外出打工。
“这几年被市场淘汰的,正是落后生产观念种的低品质柑橘,这也提醒我们,柑橘产业要‘变’了。”方培林说。
提升种植效益。柯城整合分散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2016年柯城打出橘园规模流转、设施栽培、金融扶持等一系列组合拳。对新流转、连片50亩以上的成龄橘园,连续3年每亩给予500元的补助。
叶华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两年来陆续投入300万元,建起了精品柑橘园。走进他的家庭农场,50亩大棚连栋成片,有机施肥、绿色防控等生态技术透着科技范儿。“有了避雨大棚,椪柑可以延期两个月采,糖度能达14.5度,精品果率达到95.8%。”
围绕柑橘产业升级,近两年全市累计淘汰“三低”橘园10.6万亩,规模经营面积从2015年的300多亩发展到近7000亩。
向深加工要效益。常山胡柚是当地独有的柑橘品种,从卖鲜果到青果入药,胡柚实现了全果利用,提取的黄酮素片成为高端保健品市场新宠。运用这一技术,每吨胡柚产值超过20万元,是销售鲜果的100多倍。常山县胡柚商品化率达到70%以上,列全国柑橘之首。
向休闲农业要效益。慢慢的变多的柑橘园办起了农家乐、采摘园。全市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373个,从业人数3.5万人,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产业。
经过两年摸索,一门心思改良品种的卢志承成功了。他的家庭农场种的杂柑新品种,刚挂果就被人订走了。“到丰产期,亩产可达1万斤,那就是20万元的收入。”
效益源自科技。衢州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郑雪良告知记者:“现在推广的新品种,到第二年的7、8月份都有很多汁水,保有本来的品质不变。”
也有部分橘农仍在传统种植模式上徘徊不前,无奈倒橘的徐金美就是这里面之一。“家中2亩柑橘地,六成橘树没人管,品质也确实不好。虽然我家不靠卖橘为生,但看着橘子倒掉,还是有些心疼。”徐金美说。
看着别人挣钱,徐金美难免心酸。但转型路上,土地、科技、资金、人才的要素缺一不可,难题不少。说到今后的打算,他表示,未来会专心打工,把土地交给那些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来打理。
人才在哪儿?柯城区吸引各路人才当起了“职业橘农”。农法自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陈林,原来是搞计算机的,如今成了一名职业橘农。“从柑橘育苗、种植延伸至深加工、休闲观光采摘游,我们以工业思维打造一条全产业链,提升柑橘效益。”他说。
从一家一户到抱团发展,衢州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550家,家庭农场720家,柑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0多个。
资金在哪儿?柯城区出台政策,一连3年,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撬动1亿元信贷资金,全力推进柑橘产业转型。
基础怎么样?衢州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供电部门升级了柑橘加工园区变压器,确保柑橘丰收期供电充足。柑橘主产乡镇成立了柑橘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橘农开展橘园改造。信息服务跟上,从2011年开始衢州对柑橘市场实施数据监控,关注库存警戒线,多渠道为果农卖橘牵线搭桥。
为提升品质,慢慢的变多的柑橘合作社与高校合作,引进无籽椪柑新品。柯城区建立柑橘良种繁育中心,100多个优新品种陆续推向市场。龙游县模环乡兰塘村的姜宝祥,种了130多亩新品甜橘柚,去年第一年挂果,15万斤果子供不应求。“一条枝上能挂七八个果,到时候我会剪掉几个,品质好了不愁销。”
加快柑橘产业融合,柯城区与华中农大邓秀新院士对接,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浙江大学开展冷链物流研发技术,建立柑橘适温冷库3000立方米。“柯城建成了中国柑橘博览园,形成集柑橘种植、果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再现了‘一江碧水、两岸橘香’的画卷。”方培林告诉记者。
柑橘囊胞是饮料企业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今年以来,柯城区出口柑橘囊胞近4700吨,产值达340万美元。方培林说,深加工用的是次等柑橘,带动橘农平均增收3000余元。
不独工业加工,柯城区“柑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框架已形成。前不久,在柯城区城西村石梁溪畔,一场与艺术相结合的“首届中国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登场,数十万只圆滚滚、红彤彤、黄澄澄的“椪柑果”“胡柚果”,勾勒出29座巨型柑橘主题卡通雕塑,吸引数十万人次的观赏和游玩。
农田是最大的风景,农业是最大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让柑橘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层次地融合。柯城区石梁镇“龙潭柑桔大世界”项目已开工,建成后将有农民创业园、科学技术创新园、无籽椪柑示范园、林下经济带和产业融合带。“远看是公园、近看是果园、走进是乐园,柯城区将迎来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腾飞的新局面。”方培林说,高品质的柑橘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又让柑橘有了消费者。
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转变,3年来,衢州乡村旅游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元,民宿经济、旅游综合体等业态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搭建出口柑橘综合服务平台,柯城区在石梁镇和姜家山村建造起134亩的柑橘出口产业园。目前,园区的柑橘已出口至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等1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口拉动,全区每公斤柑橘平均价格增加0.4元。
“现在城里人来村里自驾游,我这里50亩大棚还不够他们摘的呢。再有客户来电话订购,树上的果已无了!” 叶华昌想起去年秋天的情景,一脸幸福。
农民吴双良也从三产融合中有了收益。他和记者说,自家有2亩多地,以前种了3次柑橘都被冻死了,干脆让地荒在那里。今年他把地流转给了农法自然公司,自己成了公司工人,每月工资3700元,每年还能拿到土地租金2000多元,村集体每年也有50万元分红。
三产融合的大势不可挡。对衢州的许多老橘农来讲,此刻着手转型,应该还不算晚。
- 上一篇: 湖南王中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下一篇: 守好百亩柚林种出优质金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