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天渠”潤生機

2024-06-10 09:59:18 安博体育在线官网

  鎮江社區河谷菜地,紫色的藤豆爬滿豆架﹔聯合社區李子基地,翠绿的果實綴滿枝頭。

  藍天白雲下,粉紅的刺梨花、金黃的枇杷果、嫩綠的辣椒苗,點染這連綿山峰,溝壑深谷。

  淙淙清泉,從盤旋在懸崖峭壁上的10條“天渠”流动而來,潤澤滿山遍野的菜地果園,滋養大山裡的一方大众。

  上世紀五六十时代,英豪的生機公民前赴后繼,扛著鋼钎大錘爬上百米懸崖,9年多的時間,用汗水和生命一錘一鏨鑿出10條“天渠”,筑起8座水庫,把窮鄉僻壤變成美麗山鄉。

  幾十年來,生機公民一向傳承著戰天斗地、絕處求生的精力,在層巒疊嶂的大山間追逐致富夢想。

  生機鎮坐落在赤水河畔,從海拔1930米的罩子山到海拔530米的河谷,12個村160多個乡民組散落在山間溝谷。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裡留不住水﹔大山裡的處處水源,全都順著岩洞流進了赤水河。

  缺水,讓生機人祖祖輩輩生计艱難。到底有多難?民謠道出艱辛:生機公社山連山,遠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沒有三碗水,家中缺糧又少穿。

  “決不能一代一代窮下去!”時任生機公社黨委書記張仁福大手一揮,決定鑿穿絕壁修渠引水﹔有了水,就能够種稻谷,吃上白米飯。

  一個陽光明丽的午后,身著唐裝的張仁銀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说到修渠,他立馬精力抖擻,拐杖往地上重重一杵,思緒似乎回到了那個戰天斗地的时代:“1958年,大伙光著腳板,扛著紅旗,在‘頭可破,血可流,天大的困難不罷休’的口號中浩浩蕩蕩開赴血廠岩,開始修渠。”

  一群飯都吃不飽的農家漢子,勒緊褲帶,用麻繩、鋼钎、大錘、鏨子,向惡劣生计環境宣戰。

  崖高壁陡,东西簡陋,最擔心的作业還是發生了。張仁銀清楚記得,一次點炮過后,炮未響,乡民高體寬以為炮啞了,輕輕爬過去看,這時,炮響了……

  張仁智是施工班長,楊學芬是“劉胡蘭排”排長。白日在懸崖上修渠,晚上,能歌善舞的楊學芬就帶領“劉胡蘭排”的姐妹們排練節目搞表演,為修渠的鄉親們打氣。

  一天,張仁智發現懸崖上有碎石滑落,就在他指揮鄉親們撤離時,一塊碎石砸中了他,張仁智也沒能醒來。

  楊學芬忍住沉痛,繼續走上老公未修完的渠。她帶了個竹筐,把兩歲多的大兒子和一歲的小兒子往筐裡一放,轉身替老公掄起大錘打炮眼……“他犧牲了,我必定要把渠修通。”這位農家婦女嘶啞的聲音在粗礪的山風中回響。

  8年多,5條生命,取名躍進渠的天渠終於修通。通水那天,楊學芬舀了滿滿一瓢水放在老公墳前,痛痛快快大哭了一場。

  當10條天渠鑲嵌在懸崖峭壁上后,男人們又走上了修水庫大壩的工地。“劉胡蘭排”的成員楊學會當了鎮江生產隊長,她把婦女組織起來,用獨輪車硬生生將一個山包推平,變成兩頭喊不應的大田,生機鎮終於種上了水稻。

  “榜首年人均分得13斤稻谷,我们心裡樂開了花。”已經81歲的楊學會說,今后稻谷產量逐年上升,最多時人均能够分到500來斤稻谷,家家吃上了白米飯。

  上世紀70时代,到鎮江村插隊的知青周武是點燃夢想的人。上過大學,見多識廣的周武結合赤水河谷海拔低、氣候炎熱的天然條件,前往重慶柑橘研究所學習柑橘種植技術,學成后帶著柑橘苗回来鎮江村帶領乡民試種。

  這一試,生機人找到了圓夢的方向。上世紀80时代初,鎮江村柑橘種出了4個萬元戶。於是,河谷地帶的耿關、慶平、高流、鐮刀灣等村紛紛種起了柑橘,生機變成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

  2009年,時任生機鎮黨委書記的陳大順請來農科所專家,指導群眾對老柑橘樹升級換代,補植補種,果園再次煥發生機。

  在慶平村見到許明祥時,他正在給柑橘疏果,“品種改进后,結出的果子更大更甜。50多畝柑橘,上一年收入20余萬元。”

  追夢路上,生機社區的李長勇是鄉親們眼中的傳奇人物。1996年,经商虧本,背了40萬元債務的李長勇走投無路,在懸崖邊,一陣山風吹來,李長勇打了個激靈,他想到了天渠,最終放棄輕生念頭,帶著妻子外出闖蕩。

  在福建,腦子活絡的李長勇拼命掙錢還清了債務。2013年,他回到家鄉建立公司,做起了建材生意。2017年,生意順風順水的李長勇忽然轉行,到鐮刀灣村種起了葡萄,他堅信,生機的土地必定能種出財富。

  走進李長勇的500畝葡萄種植基地,葡萄樹上挂滿翠嫩的葡萄。“要做,就必定要做成。”李長勇說,就像老輩們鑿天渠那樣,天大的困難都不罷休。

  從教28年的鎮教管中心主任高學金是生機教育兴起的參與者與見証人。1996年的一天,教育局領導來到生機中學,可巧看到高學金蹲在辦公室地板上,用粉筆教學生做題目,於是斷言:生機教育有期望!

  1998年,期望變成現實,原來每年隻考取一兩個中師中專生的生機中學一会儿考了40多個。

  现在,生機中學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等一應齐全,學生從當初的300余人發展到1500余人,每年中考成績都是全區鄉鎮中學前三甲,全鎮每年有300余人考上大學。

  聯合社區下堡組的郭祥便是從這裡飛出了大山。郭祥父親逝世,母親改嫁。但要強的郭祥堅信能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學習特別吃苦。201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進畢節二中實驗班,三年后,他敲開了復旦大學的門。

  這些年,生機鎮將國家各項教育扶貧政策措施落細落實,許許多多像郭祥一樣的孩子不再為讀書發愁。

  在生機,人們會骄傲地談起聯合社區上堡組,一個66戶280多人的村寨,端上“鐵飯碗”的有70余人,其中大學生30余人。

  產業,是脫貧致富的關鍵。站在全鎮產業發展作戰圖前,生機鎮黨委書記吳世淵滔滔不絕:短短4年時間,生機鎮產業發展在過去的基礎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鎮6.8萬畝土地,生果就有近5萬畝,蔬菜1萬多畝,烤煙2000多畝。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越來越寬,黨員干部的勁頭越來越足。

  大寨村榜首書記李濤,在幫助貧困戶王世榮家扛水泥時,扭傷了腰。一周后,搭档們看到他實在撐不住了,強行“押”著他去醫院,做了簡單的治療,揣著藥,李濤又回到了大寨村。

  “李書記太拼了。”大寨村扶貧志願者劉美鬆說,他到大寨駐村三年,帶領群眾種了900畝刺梨、300畝李子、200畝板栗……但他卻因為太忙沒時間談戀愛,31歲仍單身。

  “這有啥呢?慶平村的榜首書記周禹行上一年就准備舉辦婚禮,因為脫貧攻堅,婚期一推再推,至今還沒結呢。”李濤笑笑說,等貧困戶悉数脫貧了,我就定心去找女朋友。

  山風吹拂,滿山的刺梨花開了,謝家村村支書劉恩江的笑脸像花兒一樣燦爛。劉恩江是謝家村飛出去的“金鳳凰”,1999年貴州冶金學校畢業后,分配到水鋼作业,在那裡,劉恩江結婚生子,日子甜美闲适。

  誰也沒想到,2016年劉恩江會辭職回鄉。幾年間,劉恩江帶領群眾種下1800多畝刺梨,现在,滿山的刺梨正成為群眾致富的“金果果”。

  順著高流大溝行走,在一處灌溉水渠處,吳世淵掬起一捧水,撒向旁邊的果園:“剩下貧困人口6月30日前悉数清零,不成問題!”(范朝權 李玲 謝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