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斤05元到一个37元上海这里的小柑橘何以成为“大产业”?

2024-08-08 03:04:10 安博体育在线官网

  时至深秋,暖阳照耀在广袤沪郊大地上,一切都染上了一层金黄色。最能代表这个时节的水果,非金灿灿的柑橘莫属。

  又到柑橘成熟时。在崇明区最西端的“柑橘之乡”绿华镇,放眼望去一片金黄,除了滚滚稻浪,还有垂坠枝头、如小灯笼般的柑橘,煞是喜庆。

  近半个世纪前,崇明绿华的农人试点种下第一批柑橘,大家尝到了甜头,于是“家家皆橘农”,几十年间,橘富一方人。21世纪初起,崇明柑橘产业陷入低谷,之后又积极在品牌、种源、种植管理方式、销售经营渠道等方面积极转型,如今崇明柑橘已重获市场青睐。

  从昔日一斤0.5元都难有销售渠道,到如今一个3.7元也有人抢着买,崇明的“小柑橘”,是怎么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大产业”的?

  “有生之年,能见证绿华镇半个世纪的柑橘发展史,很感慨!”绿华镇华西村的70岁橘农曹岳祥站在自家房前,望着亲手种植的橘树,眼神里洋溢着喜悦。时下虽已过了柑橘重点管护期,曹岳祥仍不时要去瞧瞧自己的“宝贝”。

  每年秋天,绿华镇都会举办“橘黄蟹肥”旅游节庆活动,柑橘是绿华的一张鲜艳名片。然而,最初绿华并不产橘。

  50年前,整个绿华镇还是一片长江滩涂湿地。1971年冬天,在这片芦苇荡上,来自全崇明17个公社的3.2万多人开始围堤垦荒。“没有凳子,没有桌子,晚上就睡在芦苇荡里。”曹岳祥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形。人们最终在这片荒滩上建起“崇明县新建副业场”,随后开始按照“当年围垦、当年收益”的要求发展农业。

  当时,新建副业场引进了一批柑橘苗,场里几位老同志在荒地上试种,并请浙江橘农前来指导。橘树一天天长大、开花、挂果,大获成功,从此绿华就和柑橘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20世纪80年代,绿华镇全域金橘满枝,进入盛果期时,镇上几个种橘大户可收获上万斤柑橘,如愿以偿成为令人羡慕的“万元户”。

  种了几十年橘子的绿华镇人盛士达是当时最早的一批橘农之一。“那时橘子最贵能卖到一块钱一斤,一斤橘子可以买好几斤大米,橘农的日子好过得不得了!”盛士达回忆,在那个年代,买几斤橘子吃,是一件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很快,在崇明绿华等地,柑橘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最多时有近13万亩,占全市橘园总面积的八成,其中绿华镇的柑橘种植培养面积曾达近3万亩。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便捷,大量外地柑橘进入上海市场,压缩了本地柑橘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崇明的橘园、橘农慢慢的变多,柑橘供过于求,橘农们开始互相压价,价格越来越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工资收入翻了好几番,但崇明柑橘的零售价却一直在每斤1元上下徘徊。”曹岳祥和记者说,2008年,关于外地出现“蛆橘”的谣言更是让本就行情不好的崇明柑橘行情雪上加霜,最低时每斤批发价不到0.5元也无人问津。

  低价滞销带来的后遗症是橘农们开始对橘园疏于管理,柑橘品质更很难保证,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崇明柑橘在残酷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面对柑橘产业的颓势,崇明橘农不甘心。近年来,橘农和农业有关部门人员一起,为重振崇明柑橘产业而努力。

  上海地处中国北缘柑橘产区,曾被划为商品橘种植禁区——再往北,橘树就很难生长了。以往,长江口“十年一大冻,三年一小冻”的气候不适宜大片种橘的“戒律”,让很多人望橘生畏。通过建防风林等方式,崇明才创造了柑橘产业在北缘产区发展的奇迹。不过,崇明主要栽种抗寒能力强的柑橘品种,果子甜度不如南方各地出产的蜜橘。要重新“夺回”市场,必须从改良柑橘品种、改进种植方式上入手。

  46岁的陆巍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原本是位园艺技师,近来在绿华镇经营上海欢绿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柑橘。这几年,陆巍积极引入高端柑橘品种并进行土壤改良、新品种推介,“红美人”就是这里面一种。

  上海的柑橘绝大多数是“宫川”品种,原产日本静冈县,在中国已经栽种了40多年。因受制于品种、口感等因素,这种柑橘的批发和零售价一直较低,在崇明每斤批发价一般在0.4元到0.9元之间,橘农收益不高。“在浙江,‘红美人’等柑橘品种已成规模种植并推向市场,价格是传统柑橘价格的好几十倍。”从10多年前开始,陆巍就四处搜罗国内外优秀的柑橘品种,然后一一在崇明试种。

  试种过程中,崇明橘农上过当,也吃过亏。“花高价买来柑橘苗,小心翼翼伺候两年终于开花结果了,结果发现是山寨品种,口感不佳;一些高端柑橘品种十分娇贵敏感,水浇多了、肥料用少了、肥料用错时间了,叶片马上就会枯黄;好不容易掌握了这些娇贵品种的习性,眼看就要试种成功可以尝到果实了,结果一场严寒又会让柑橘新品全军覆没。”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峰说。

  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共种植有4000亩果树,其中橘园有3500亩。李峰和记者说,很多外来柑橘品种在上海容易“水土不服”,必须在土壤里增加有机质,调节土壤酸碱度;另外,对于一些“娇嫩”不抗冻的柑橘品种,必须引进大棚种植法,一方面能够提高柑橘甜度、改善口感,另一方面也能够尽可能的防止低温和雨水的影响,推晚柑橘成熟期,确保可在春节期间上市。

  加强果园管理,也是种好柑橘的关键。如今,清澄合作社内采用宽行密植技术,橘树株距已从3米缩短至1.5米,每排橘树间隔则从3米扩大到了5米——这样的栽种方式,更便于机械化管理,施肥机、打药机可自由穿梭在一排排橘树之间。另外,调整了株距和排距之后,每亩地的橘树种植数量也从70棵增加到了88棵。

  机械化的种植方式,让柑橘的管理更加科学。李峰对记者举例,以往人工打药的话,喷头的雾化效果并不理想,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要打折扣,如今“宽行密植”后,打药机可进入果园,药水的雾化程度更高,果皮和叶片上都能均匀覆盖,能更有效防治病虫害。

  “崇明柑橘在甜度上难以与广西、浙江等中国柑橘主产地的产品相媲美,但崇明柑橘病虫害少,应充分扬长避短,发挥生态绿色优势,注重农旅结合,提升柑橘产业附加值。”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黄森说。这些年来,除了种源和种植方式的提升改善,崇明柑橘在品牌塑造、销售渠道拓宽等方面也着力不小。

  柑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价格实惠公道的水果,不过,如今崇明本地出产的柑橘中也有了“奢侈品”。早在2018年11月,继“崇明清水蟹”、“崇明大米”之后的又一个崇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崇明金沙橘”上市,崇明区在绿华、长兴、横沙等乡镇筛选出了3800亩高品质橘园作为示范基地,产出的每个橘子都色泽金黄、皮薄多汁、细嫩爽口,一剥开皮就能闻到浓浓的橘子味。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礼盒装的“崇明金沙橘”88元一盒,装有24个橘子,平均每个近3.7元。

  拓宽销售经营渠道方面,绿华镇农贸公司负责人顾超和记者说,每年柑橘成熟季,他都会和公司员工一起引入外地客商进村批量收购柑橘,今年也已和来自山东等地的客商对接。“山东的客户很喜欢吃我们这边偏酸甜口感的橘子,对南方生产的更甜的橘子反而没那么喜爱。往年最火爆的时候,山东那边会来一百多辆卡车直接进村收购,这种‘带客户上门扫货’的销售方式大幅度减少了果农的采摘、销售成本。”

  此外,绿华镇农贸公司还和上海市区的一些星级酒店达成合作,将绿华果农生产的橘子直送市区,成为酒店、饭店的餐前水果。崇明本地还有不少果酒厂,崇明金沙橘也很受这些果酒厂的喜爱。

  经过全方位提升的崇明柑橘产业,如今的抗风险能力也有了增强。今年初,一场寒潮冻伤了大片绿华镇的橘树,镇里马上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将受灾的3000多亩果园全部流转至规模化种植户手中。绿华镇党委书记杨丽华和记者说,这一种原因是应对果树冻伤的积极举措,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提升果园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比例,有助于柑橘产业进一步发展。

  67的绿华镇农户季妙贤,原先自家种有4亩多橘园,年初寒潮来袭后,这些果园全部流转到了李峰的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土地流转出来,每年每亩可享1100多元的流转金;另一方面,我还能在清澄合作社里打打杂工,从事修枝、培土等工作,可以领一份工钱,何乐而不为?”季妙贤说。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通过这一种方式,绿华镇去年和今年的柑橘种植培养面积基本持平,未受寒潮影响,仍为1.2万余亩。

  杨丽华和记者说,绿华和柑橘有缘,未来将继续改良柑橘品种,在原有“宫川”品种的基础上,优选引进“绿美人”“黄美人”等新品种,依托落户绿华的中国农大柑橘科技小院研发力量,尝试培育研发出适应绿华推广种植的柑橘新种源,同时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规模化橘园重建、规模化种植管理,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另外,柑橘、橘树非常适宜观光欣赏,我们要借全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的机遇,推出采摘游玩、研学游学等新业态入驻,形成‘夏有荷宴冬吃蟹、秋收柑橘春赏花’的品牌。”